进入21世纪,量子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成果密集涌现,可以说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战鼓已经敲响。作为率先进入实用化的技术,量子通信受到多国政府、企业的关注,并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布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3年,我国量子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05亿元。我国运营商同样十分重视其应用发展,尤其是中国电信,创新成果突出。
量子通信全球角力
量子通信作为量子科技三大领域之一,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已成为21世纪通信与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此前,美国NASA曾启动面向量子通信器件及卫星精确指向等关键技术研究的CAPSat卫星项目;去年5月,日本政府计划与约50家日本企业携手成立量子研究团体,推动具有重大安全意义的量子技术的发展;去年7月,27个欧盟成员国全部签署欧洲量子通信基础设施(EuroQCI)宣言,共同建设一个覆盖整个欧盟的安全量子通信基础设施。
国内也不断加快前瞻性布局,从中央到地方,量子通信相关政策频出。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量子信息”被写入规划,该建议明确指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地方层面,去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等地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快布局量子通信产业。
国内量子通信领域捷报频传
在政策催化下,行业发展不断加速,我国量子通信技术无论是在研发上还是在落地实践上都加快了步伐。据企查查搜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9日,国内“量子通信”相关企业达20428家。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量子通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中国量子通信专利数超3000项,领先美国,有望成为全球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推动者。近期,国内量子通信领域更是捷报频传。
近日,我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成功实现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这是当前世界上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据了解,此前公开发表的成果中,量子直接通信的最长距离为18公里。
5月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显示,该校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远距离的量子态传输方面取得重要实验进展: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电信加码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归根结底是一种新型通信方式,它的落地自然离不开运营商的支持。中国电信作为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主力军,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部署,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
2020年,中国电信启动“量子铸盾行动”,提前布局量子安全产业。2021年中国电信与科大国盾量子合资成立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量子安全等应用的落地和推陈出新,推动量子通信服务于政务、金融、电力、国防等领域。在前不久冰雪盛会上,中国电信运用量子加密完成通信保障任务,实现了运营商量子加密对讲技术的首次亮相。
3月17日,中国电信公布2021年业绩。在当天的业绩电话会议上,中国电信管理层表示,公司已实现运营商首款量子密话产品商用,同时已与合作伙伴联合研制量子安全网关、量子安全通信模组、量子安全对讲、量子安全视频会议终端等产品,并形成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中国电信表示,将在量子通信领域积极探索量子信息技术在5G、云、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量子科技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成果向多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形成量子信息产业化全链条布局。
量子通信中国电信通信